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成成分起止点的宽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前束、后束、斜束的长度,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有3种类型。前束起点宽度为7.96±0.93 mm,止点宽度为9.17±1.1 mm;后束起点宽度为9.86±1.57 mm,止点宽度为14.06±2.81 mm;斜束宽度为起点18.55±2.27 mm,止点宽度为13.37±2.62 mm;前后束长度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则无变化。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分三型。前束在肘关节屈曲90°时最长,此时亦为最紧张状态,后束则随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而逐渐变长,而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差异,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四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mm三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d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细胞游出最早、数目最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它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膜组织,两腱外膜组织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它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d的中心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它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d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增多;而培养第9d的完整肌腱段组织的中心腱组织区域,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减少。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到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在颈髓背角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3%和7.5%;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5%和14.2%.结论:在颈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部分神经元可能与伤害性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Ⅴ(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s Ⅴ,β-1,4-GAIT-Ⅴ)在正常和损伤脊髓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变化。方法 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按Allen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分别按伤后6、12、24、48、72h、7和14d取材。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的β-1,4-GalT-Ⅴ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正、反义β-1,4-GalT-Ⅴ RNA探针。原位杂交分析β-1,4-GalT-Ⅴ mRNA在正常和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 β-1,4-GalT-Ⅴ在大鼠正常脊髓灰质中表达。脊髓损伤后12h表达明显增高,持续到72h表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β-1,4-GalT-Ⅴ在脊髓灰质中表达,并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发生变化,提示β-1,4-GalT-Ⅴ在脊髓损伤中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Orion钢板固定后对植骨块及小关节突应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冈上肌腱在肩关节外展时运动轨迹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冈上肌腱外展力臂和运动轨迹的研究 ,分析冈上肌腱炎的产生、肩袖损伤的成因。方法 :选用 10侧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尸体肩关节标本 ,测定肱骨从 0°~ 180°作外展运动时 ,冈上肌腱力线位移以及冈上肌腱与肩峰之间的距离变化 ;并测定冈上肌的厚度和宽度 ;计算力臂值和运动轨迹。结果 :在上臂由内收位外展的过程中 ,随着外展角度的不断增加 ,冈上肌的位移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冈上肌腱在止点处、按肌腹处和临界区的平均厚度分别为 0 .49,0 .48和 0 .3 5cm。冈上肌腱的平均宽度为 2 .41cm。冈上肌腱的运动轨迹方程为Y(距离 ) =2 .5 8-0 .19x(外展角度 )。结论 :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的力臂变化最大 ;在上臂上展 0°~ 60°过程中 ,冈上肌腱与肩峰之间的距离随外展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已经证实肌腱具有内在愈合的潜能,但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修复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学差异.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1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 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4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 mm 3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天作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区域的肌腱组织细胞增殖能力及其行为.②立体分割的肌腱段组织体外培养后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细胞游出最早、数目最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他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他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天的完整肌腱段组织,表面腱外膜细胞明显增殖;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内的腱内膜细胞与培养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31,P>0.05);中心腱组织的腱内膜细胞(84±3)较培养前(167±5)减少,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08,P<0.01).培养第9天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237±3)比培养前(167±5)增多,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3,P<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已经证实肌腱具有内在愈合的潜能,但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修复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学差异。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1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4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mm 3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天作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区域的肌腱组织细胞增殖能力及其行为。②立体分割的肌腱段组织体外培养后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细胞游出最早、数目最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他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他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天的完整肌腱段组织,表面腱外膜细胞明显增殖;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内的腱内膜细胞与培养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31,P&;gt;0.05);中心腱组织的腱内膜细胞(84&;#177;3)较培养前(167&;#177;5)减少,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08,P&;lt;0.01)。培养第9天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237&;#177;3)比培养前(167&;#177;5)增多,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3,P&;lt;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于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12个头颈椎复合体(C0-C3)随机分为3组:脊状螺钉组,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型骨折复制后,螺钉内固定后及6000次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后各状态下的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结果:齿状突骨折后,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均显著下降;3种螺钉内固定后提供的各运动方向的瞬时总刚度(除脊状螺钉组前屈运动方向外)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下相应运动方向和刚度,各组间瞬时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及双螺纹螺钉组旋转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固定组,各组间疲劳试验后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的屈伸,侧弯运动刚度均大于其他两组;脊状螺钉组的旋转运动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组,而双螺纹螺钉组与双螺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脊状螺钉优于其他类型的螺钉,尤其表现在抗旋转及抗疲劳能力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Ⅱd区屈肌腱在单纯切割伤和严重挫伤下双腱修复后腱鞘不同处理的效果。方法 将48只来亨鸡随机分为4组,以鸡双足中趾Ⅱd区为手术对象,每组均行双腱修复。A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关闭;B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切除;C组:严重挫伤,腱鞘关闭;D组:严重挫伤,腱鞘切除。肌腱修复后6、12周末,分别进行生物力学评定和形态学评定。结果 术后第6、12周末,Ⅱd亚区内屈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关闭与腱鞘切除效果相当,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能及粘连的表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切除组肌腱滑动功能明显优于腱鞘关闭组,腱鞘切除组粘连的表面积显著小于腱鞘关闭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修复手外伤时,Ⅱd区内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可关闭,而在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应作腱鞘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